
崇州林业资源丰富。崇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森林覆盖率超过42%,不可采伐公益林占比超三分之二的成都崇州市,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实现“林下生金”。
近日,崇州市在文井江镇举行了全省首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授信仪式,两个合作社以及两位林农,共获得授信500万元,用于林下种植规模再扩大。
5月19日,记者来到文井江镇采访时发现,授信这一环背后藏着一套“连环计”,其目的是让林农能贷款、敢贷款,最终破解公益林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的“两难”问题。
文井江镇大坪村一直有林下种药材习惯,但较为零散。为拓宽致富渠道,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规模化种植了100多亩黄精。
大坪村党总支书记袁明志说,黄精种植成本相对较高、但市场需求较大,一亩成本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生长周期至少3年。为扩大种植规模,该村曾尝试找银行贷款,但因没有合适抵押物而失败。
崇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蒲虹认为,过去没找到合适的质押物,和思路有关,“其实换个角度看,公益林虽不能采伐,但有稳定的补偿收益,对银行来说,是一种不错的质押物。”具体到崇州,每亩公益林每年的补偿标准是46元,其中16元来自中央、省级财政,30元来自成都和崇州市财政。
从这一思路出发,崇州市与银行进行积极对接,并达成共识。最终,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3600多亩公益林5年的补偿收益权作抵押,获得200万元授信。
记者算了笔账,按照46元一亩标准,3600多亩公益林5年的补偿款收益约为83万元。成都农商银行崇州支行有关工作人员解释,在确定授信额度时,银行不仅考虑补偿款的多少,还会同步考虑贷款客户具体从事的项目,也就是整体的经营收益前景,“我们也比较看好黄精当前的市场。”
能贷款的问题解决了,还得解决敢贷款的问题。
“贷款如果直接投入第一产业,政府会百分百贴息。”蒲虹说,这项政策在推动“百姓敢贷款”这件事上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但还不够。“中药材投入高、市场也有波动性,一些老百姓怕亏钱,不敢贷。”袁明志说,以联合社名义贷款,必须经过大家同意。
崇州的解决方案是“上保险”。去年,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花了43200元为120亩林下中药材黄精购买价格保险,当2026年投保的黄精上市时,价格低于保险约定价格,保险公司将赔付差价。“约定的价格是30元一斤,今年黄精的市场价格是20多元一斤,还在继续上涨。”袁明志说。
蒲虹介绍,此前推出的中药材自然灾害综合保险等产品,主要关注自然灾害给林下中药材带来的产量损失,而价格保险在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上叠加防范市场价格风险,能够更大程度地保障种植户的利益、提高产业发展的稳定性。目前全市已有超325亩林下投保了中药材价格指数保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助力林下种植,崇州此前就有“一计”。
种植面积上去后,生产通道变得很重要。袁明志说,以前林地里没有公路,物资进出只能靠人力或者摩托车,但规模上去后,没有车物流成本就很高。
这个问题在2023年得以破解。“森林法一直是允许修建包括道路在内的林业直服设施,但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落地。”蒲虹说,在新一轮的林权改革中,崇州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对林业直服设施的审批和监管等环节进行了确认,比如建设路面不能超过6米等,让这项利民政策在崇州得到落地。
“我们修了一条2公里长的通道,最宽的地方有6米。”袁明志说,有“连环计”保驾护航,大家更有信心了,“先贷了50万元,准备下半年就扩种到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