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作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考古遗存,西夏陵藏着太多文明交融的实证。3号陵出土的番汉双语碑刻残片,汉文工整、西夏文遒劲,两种文字在同一块碑石上对话,仿佛能听见当年译馆里笔落纸页的沙沙声。陵塔的夯筑技艺传承自中原匠人,却在顶部设计了党项民族喜爱的八角攒尖造型;出土的鎏金铜牛带着中原青铜工艺的精湛,而人像碑座上的力士又透着游牧民族的剽悍。更令人惊叹的是,1991年拜寺沟方塔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被确认为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这项发明比欧洲早了一个多世纪,见证着西夏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创新。
60项世界遗产,60个文明坐标。从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到鼓浪屿的侨乡建筑,从布达拉宫的宗教艺术到哈尼梯田的农耕智慧,这些遗产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完整图谱。西夏陵的加入,让这张图谱更显立体——它不是单一文明的延续,而是农耕与游牧、中原与西域、汉传与藏传文化碰撞出的独特存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西夏陵的空间布局既承袭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特殊的丧葬传统,堪称文化融合的智慧结晶。这种多元共生的特质,恰恰印证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不同文明基因重组后的创造性转化。
让遗产活起来,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如今的西夏陵,不再是沉默的黄土堆。考古工作者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让残碑上的文字重新显影;数字化复原系统还原出陵寝全貌,游客轻点屏幕就能“穿越”回11世纪的宏大祭典。当地推出的“考古盲盒”让孩子们在模拟发掘中触摸历史,木活字印刷体验课上,油墨与宣纸相遇,西夏文字便有了温度。更值得关注的是,西夏陵博物馆通过“实物+科技+艺术”的展陈方式,将冶铁术、制瓷工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4D电影《西夏地宫奇幻之旅》让历史故事从书本走进现实。这些努力让西夏陵从学术研究的对象,变成了大众可参与的文化盛宴。
从西夏陵的陵塔望向更广阔的天地,60项世界遗产如同60个灯塔,照亮着文明传承的道路。它们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对自身传统的珍视,更在于对不同文明的包容。西夏陵入遗,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认,更是对当代文明交流的启示: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秉持开放心态,才能让不同文明在碰撞中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王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