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西子湖畔,游客扫码即可召唤“AI导游”,实时解说景点历史与典故;畅游海洋公园,仿生鲸鲨与游客共游“海底世界”;观赏敦煌莫高窟千年壁画,AI复原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一段时间以来,场景复现与“具身”体验成为旅游热点,一系列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旅产业当中。新技术与新业态不断擦出火花,绘就文旅产业新图景,让“诗与远方”有了更智慧的打开方式。
不少地区依据地域文化特色,构建起全新的旅游生态。例如,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数字藏经洞”在全球上线,北京中轴线“数字孪生元宇宙”平台上线等。这些生动实践,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去年5月份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鼓励和支持文博场馆、考古遗址公园、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主题公园、演艺场所、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拓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元宇宙、裸眼3D、全息投影、数字光影、智能感知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不难看出,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度赋能文旅产业,已经从“辅助手段”升级为“核心动力”。
在这一进程中,还有需要提升的环节。例如,全链条资源整合度亟待优化升级,投资大收益小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未来,可从政策制定、企业发展等层面着力化解难题,让数字化手段更好赋能产业发展。
一方面,在制定数字文旅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创立数字文旅扶持基金,用于重点旅游景区的数字化建设。给予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一定政策支持,推动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鼓励其发展数字化文旅,为做好智能旅游服务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挖掘历史故事与民族风情,深耕地方特色,展现各地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价值。相关企业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还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对旅游景区进行智能化管理,如智能导览、智能监控等,进一步提高景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