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发布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晋安:转出生机 小村撂荒地披绿生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0:35:00    

撂荒地里如何刨出“金疙瘩”?晋安区宦溪镇最边远的行政村峨嵋村,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持续耕耘,通过“党建领、村企联”模式,数百亩撂荒地逐渐恢复生机,还发展起采摘观光农业。这座边远小山村如何实现逆袭?

峨嵋村原本的撂荒地披上绿装。记者 陈暖 摄

近日,记者步入占地70亩的两岸“千村示范”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只见新种下的仙人草已经发芽,在地面铺出一片浓密的绿。去年基地揭牌,试种了50亩高产水稻,还引进台湾的籼云3号水稻、仙人草等高附加值农作物,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

“仙人草一年种植、多年获益,收获时只收割叶和梗,保留根系,第二年可自己抽芽长叶。今年,我们打算部分打包成盆栽出售。”村党支部书记何寿模介绍,仙人草又名仙草、凉粉草,是制作凉茶、仙草蜜的重要原料,形似薄荷,一亩地可种植四五千株,比种水稻的收益要高。

据悉,该基地由福建省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协会牵头多家社会组织共同打造,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种,未来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可以激发周边农户参与到种植项目中。

和社会组织合作复绿70亩闲田,仅是峨嵋村开展撂荒地整治的一个缩影。峨嵋村山高林密,盛产芙蓉石,芙蓉石产业曾盛极一时,村民多以采石和石雕为生。久而久之,村中耕地大量闲置,在芙蓉石限制开采后局势依然未能扭转。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决不能荒着!从2018年起,村“两委”启动撂荒地整治计划,将东一块、西一块的农地流转集中到村委手中进行整合运营,为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奠定了基础。

农业企业绿水(福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闻讯而来,向村里租用了165亩撂荒地,种植水稻、花菜、玉米等作物。在何寿模等村干部的推动下,先后有7个农业项目落地峨嵋村,盘活了300余亩土地,撂荒地重披绿装。在政策支持下,一些村民将种植技术带回家乡,投入设施农业大潮,探索种植草莓、西瓜等水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希望能在当前的农旅融合大潮中闯出一条路。

眼下,不少种植户忙着翻耕土地,准备栽种西瓜苗。农田褪去冬日的枯黄,被一片片新绿填满。村干部告诉记者,有了产业支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既能领租金又能拿工资;村集体参与管理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撂荒地有了产出。

这几年,在宦溪镇政府支持下,村干部又瞄上了畲文化,不仅修建了200米的畲族文化长廊,还时常组织畲族文化演出。据介绍,峨嵋村现有两个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人口占了全村近三分之一。如今,这里的畲族人仍保留着畲语(山哈话)、畲服、畲歌等特色生活习俗。

念活“土字经”,做强“畲产业”,千亩农地已成为峨嵋村逆袭的资本。展望未来,村干部满怀憧憬地告诉记者,接下来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农耕文化、芙蓉石文化,携手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力量推动当地农旅融合发展,共同描绘“党建领、村企联、共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他们相信这片春风拂过的土地,将继续书写土里刨金的故事。(记者 朱榕)

来源:福州日报

相关文章

    “禅城520善治小区”:无微不治,幸福感就在身边

    清晨的阳光刚洒进禅城水悦龙湾小区,网格员王瑜华已经开始了日常巡查。他的脚步匆匆却稳健,目光扫过楼栋大堂、绿化带和公共设施,手里攥着手机,随时准备通过“生态网APP”上报发现的问题。走到37座时,王瑜华停下了脚步。大堂里横七竖八停放的电动车堵住了半个通道,居民侧身才能通过。“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叹

    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文化主体性——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精神基石

    从考古遗址的文明探源,到多彩非遗的活态传承;从千年古厝的焕然一新,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修缮保护;从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实践,到“文化+”新业态纷纷涌现……传统与现代共生、本土与全球对话,具有鲜明主体性的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融汇、生长,为新时代新征程厚植精神根基,提供不竭滋养。“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

    “园林游”人气旺!可园博物馆这样接住暑期流量

    今年以来,可园博物馆人气持续攀升。1-7月,总参观人数近80万人次。进入暑期,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参观热度再创新高。今年7月以来,仅半个月时间参观人数已达5.8万人次。市民游客们在游览中感受岭南园林独特魅力,体验传统文化无限活力。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园博物馆全面启动“莞一夏”和“潮流一夏・乘高铁・

    《簪花筵文化指南》全球首发:以海丝为韵,赴一场千年宋元的舌尖盛宴

    日前,丰泽文旅集团携手簪花筵专家顾问团队,深度提纯“簪花筵”品牌文化精髓,正式发布《簪花筵文化指南》。这部匠心之作,不仅是一张灵动的味蕾地图,细腻勾勒出簪花宴的美食轮廓;更似一把精致的钥匙,精准地开启泉州文化基因的神秘宝库,让传统文化重焕异彩,引领我们探寻泉州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无限魅力。这段升级之路

    西安网评:西夏陵入遗,彰显多元共生的文明密码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作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考古遗存,西夏陵藏着太多文明交融的实证。3号陵出土的番汉双语碑刻残片,汉文工整、西夏文遒劲,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