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江乡”何在?对于眉山籍作家刘川眉而言,答案藏在水脉纵横的岷江岸畔,藏在苏轼笔下的远景楼头,也藏在一代代眉山人的文化记忆深处。
近日,他的新作《江乡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散文随笔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家乡深情的文学回溯。全书收录38篇作品,分为“江乡故事”与“江乡斯文”两辑,从历史烟云、名贤文脉到市井烟火、民间传奇,多维度勾勒出一幅丰满而生动的眉风山骨。它不只是一部地方文化随笔,更是一封写给故乡的隽永情书。

《江乡书》
以“故事”和“斯文”勾勒眉山文脉图像
第一辑以“故事”为经纬,却不止于叙事。作者将历史残片、民俗切片与人物侧影巧妙编织,重现了一座城的集体记忆。第二辑聚焦“斯文”,深入眉山文脉的精神内核。《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一文,打破了“他只是苏轼父亲”的扁平印象,还原出一个复杂立体的思想者;《为母当如程夫人》则从家风教育的角度,揭示三苏成才背后那位识见非凡的苏母。作者对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剖析尤为敏锐——“诗吐苦寒,书抱天真”,他以《黄州寒食诗帖》为例,不仅论其艺境,更诠释放逐之中的精神超越。而那些看似微末的民间记忆:“曹八孃的米豆腐”、三苏祠中嬉戏的群童、石堰畔戏水的少年……则以温润细笔,勾勒出人与土地之间最深切的羁绊,百姓与传统之间的鲜活联结。这些日常图景,正是文化最本真的传承方式。
作家刘小川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重构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眉山的市井风貌与人物群像:武林高手、文艺青年、田间野趣、江畔童年……这些故事与刘川眉笔下的“市井牧歌”彼此呼应,共构出一幅精神丰盈、人情饱满的时代画卷。其价值不止于怀旧,更叩问着现代生活容易失落的境界——那种与自然、与文化、与同伴真切相连的生命状态。
“江乡”是生命源头也是文学起点
“江乡”究竟何解?在代后记《江乡风物总关情》中,刘川眉爬梳文献、追溯源流:它既是江河纵横之地,更指山水与人文交融的乡土生态。岷江流经眉山近百里,润泽沃土,更孕育文明。自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写下“谓之江乡”,至南宋魏了翁筑“江乡馆”、张伯虞撰《江乡志》,“江乡”渐成这座城的雅称,喻指其为人文荟萃之水乡。刘川眉是地道的江乡之子。父母祖籍皆在岷江岸边的古老码头,八岁迁居眉山城后,他仍与江水比邻而居。“江乡”二字,于他而言,是生命的源头,也是文学的起点。
近年来,刘川眉持续深耕三苏文化,著有《眉山苏洵》《豹变——苏洵大写意》《苏洵新传》等多部作品。而《江乡书》的写作,则源于他更私人的情感动力——以文字抵抗遗忘,存录一代人的乡愁。他在书中怅然写道:“孩提时的眉山,九街十八巷,温润宁静……而今街巷倍增、车马喧阗,旧日江乡已不可复识。”正是在这样的变迁之中,《江乡书》成为了一份珍贵的文学见证。它记录的不只是一座城的过往,更是一种与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正在消逝的“故乡”。
(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