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是(为什么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会徽是大熊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9 00:35:52    
本文标签:无

01 中国国宝大熊猫

从何时开始成为

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网红”?


1941年,德军轰炸伦敦,市民惊慌失措,而一只来自中国的大熊猫却依旧在园内“闲庭信步”,悠然自在。


英国人给它起了一个富有历史想象力的名字——“明”,“明”曾数次登上英国的报纸、杂志,并被制作成玩具出售,在英国公众中有广泛的知名度。



《熊猫中国》作者 赵良冶:

当时说星期天去哪里,伦敦一帮小朋友就说,“伦敦动物园”,到伦敦动物园看熊猫。以后的女王她也挡不住大熊猫的诱惑,13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就牵起她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来到动物园,就到动物园跟“明”玩一玩,“明”又淘气,一把就把伊丽莎白公主的小花抢过去了,后来似乎察觉这样对公主殿下不礼貌,“明”就开始打滚撒娇双手,紧紧捂住它的黑眼圈。



二战期间,“明”风靡英伦三岛,在至暗时刻,“明”的淡定给了英国国民一种抗敌的精神力量。


侨居伦敦的华人艺术家蒋彝以“明”为题材,创作了《“明”的故事》童话,广受欢迎。



1944年,就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刻,“明”去世。


时隔14年后,“姬姬”续写了“明”的传奇。


“姬姬”是当时在西方世界的唯一一只大熊猫。在冷战时期,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连接东西方阵营,成为铁幕时代的一道新景观。



为了制造噱头,德默尔安排“姬姬”跟大猩猩开派对,并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跳进围栏,与“姬姬”展开激烈的追逐。


几天之后,“姬姬”又跳出兽笼,跑到观众中,在兴奋的观众脚边磨磨蹭蹭,它甚至推倒了一位女士,导致她的脚流了血。


这些新闻都极大地吸引了观众。“姬姬”为此登上了风靡英国的动物直播节目《动物时间》。



《动物时间》的出品方格拉纳达公司找到德默尔,与伦敦动物学会一起,以12000英镑的价格买下了“姬姬”,“姬姬”由此正式落脚伦敦动物园,成为伦敦动物园当之无愧的明星动物。


1972年7月21日,“姬姬”去世,这只“赢得全世界无数民众芳心”的大熊猫遗体被解剖,用于科学研究。一个星期后,“姬姬”遗体被制作成标本,永久陈列于伦敦自然博物馆。



“姬姬”去世两年后,伴随着英国首相希思的访华,一对新的大熊猫“佳佳”和“晶晶”被运送到英国。


此时,一个新的熊猫时代正在揭开,大熊猫的热潮开始从大西洋转向了太平洋。自被人类发现以来,历经100年,这一物种正式从边缘走到了中心。



02 中国国宝大熊猫

怎么成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会徽?


1979年,一份来自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报告摆在了中国环保部门高级官员的面前,报告由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新晋会员南希·纳什提交。


这份长达六页的报告,是希望中国政府能够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合作,共同研究大熊猫。



《熊猫中国》作者 赵良冶:

南希是一个美国记者,长期驻香港,算得上一个“中国通”,南希到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就任以后,在一次闲聊当中就提出一个问题,她说你们世界自然基金会既然这么看重大熊猫,选择大熊猫作为标识,为什么不同中国洽谈,合作研究研究大熊猫呢?


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于1961年,其宗旨是“如何拯救全世界的野生动物”。


依照这一宗旨,其创始人之一彼得·斯科特爵士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一只黑白双色的大熊猫草图,并将其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会徽。


据说,草图中的大熊猫原型是当时定居在伦敦动物园的“姬姬”。



《熊猫中国》作者 赵良冶:

为什么选择大熊猫作为会徽标志,斯科特他这样表述:我们选择它是因为它是美丽可爱的濒危物种,它有着吸引人的特质,受到了世界上很多人的喜爱;同时也是因为熊猫只有黑白二色,这样在我们打印我们的徽标时,可以节省大量的印刷成本。



尽管在1960年代就采用了熊猫作会徽,在1961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成立大会上,也已经大略整理出大熊猫所面临的生存威胁,但直到1979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才开始注意到中国与熊猫。


正是因为中国政府推动“熊猫外交”的成功,大熊猫这一物种才引发全球的关注。



WWF通过香港递交给北京政府高级官员的合作计划得到了积极回应。


1980年夏天,由WWF首席科学家乔治·夏勒、中国生物学家胡锦矗、潘文石等人组成的中外科学家研究团队前往卧龙,对野外大熊猫种群展开了全面的考察研究。


1985年,他们合作出版了《卧龙的大熊猫》一书, 首次向世人揭开了大熊猫这一物种野外生存状态的神秘面纱......



03 中国国宝大熊猫

人工繁育的世界性难题究竟如何攻克?


大熊猫在百万年间缘何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


究其原因,除了生存环境的改变,主要与自身繁殖能力有关。据当时的研究显示,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大熊猫由此走向生存危机。


在整个80年代,全世界研究机构都对圈养大熊猫的繁殖一筹莫展。



当时,大熊猫的人工繁育面临着三座大山:发情难,受孕难,幼仔成活难。


北京动物园的研究专家刘维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请到了卧龙。



北京动物园熊猫繁育专家 刘维新:

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人工授精怎么做呀?就想起以前就广东昆虫所他们曾经做过鹿的采精,所以我们就跟他们交流,这对我们有很大帮助,那时采精的刺激棒都是自己做的。


在卧龙,刘维新利用有限的资源,边尝试边研究,大胆提出把给牛马人工授精的办法用在大熊猫繁育上。


1978年春天,刘维新团队给一只发情的雌性熊猫先后进行了三次人工授精,当年获得成功。


这是第一次人工授精大熊猫繁殖成功经验和数据整理成科学论文,发表在1979年第九期《科学通报》,轰动了世界



1983年,刘维新在北京动物园成立了大熊猫课题研究组,历经9年持续的大熊猫繁殖育幼科学研究,至1995年最终攻克了全人工哺育大熊猫幼仔的课题


刘维新的到来给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重要支持,课题组由刘维新领衔,张和民出任卧龙中心主任助理,全力以赴配合刘维新。他跟王鹏彦,以及汤纯香、周小平、黄炎、张贵权等几位后来者成立科研组,共同攻克这一研究难题。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 张和民 :

那个时候就给两三年时间,承担繁育攻关计划,给你20多万块钱科研经费,如果能在三年以内繁殖出一只熊猫,就让中心继续存在,如果说不行,就把中心撤掉。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主任 张贵权:

大熊猫的繁育只在86年的时候生了一只熊猫,但是两年以后它就病死了,后来一直没有繁育出来,繁育的压力挺大的,但我们那时候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没饲养过熊猫,我们就从最基层当熊猫饲养员,有空我们就去观察熊猫,观察之后,我们就自己拿个小笔记本就做记录,一个一个对比。



1991年9月7日,卧龙中心第一只大熊猫幼仔“白云”诞生了。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主任 张贵权:

它就在9月7日的下午2:45左右出生的。我们都很激动,那时候是用摄像头架在有线的摄像头就架在值班室里看。大家看到它一生下来,小子一叫,大家都很高兴,都鼓掌欢呼,终于熊猫生了。



紧接着,第二只小幼仔“绿地”也出生了。尽管“绿地”最终只活了6个月,但它却刷新了全世界全人工哺育大熊猫幼仔的纪录。


1998年,人类第一只真正意义上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公主”降生,张和民团队郑重向外界宣布,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世界性难题已经被攻克。


到今天,张和民团队共繁育了328胎,存活了419只大熊猫,卧龙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



从成都大熊猫基地的“花花”成为网红、北京动物园的“萌兰”成为“西直门顶流”,到旅美大熊猫“乐乐”不幸去世,在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生活5年多的大熊猫“香香”回到中国……作为世界“顶流”,大熊猫的每一条新闻都备受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大熊猫与现代中国一同走向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坐标体系,70年跨度,一段大熊猫的跨洋之旅,凤凰大视野《熊猫“外交官”》讲述你不知道的熊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