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棵“孤独的树”怎么就火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2:34:00    

近来,青岛一处名为“孤独的树”的景点意外走红。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排着长队,只为能与它合张影。

社交平台上,仅#孤独的树位置在哪里#这一话题下就积累了1万多篇笔记,大家争相晒出同款机位照片。网友调侃:“树下全是人,它一点不孤独”“改名叫‘热闹的树’吧”。

这棵树“植根”于青岛市市南区琴屿路,原本只是一处普通的海边景致,却因何引爆流量?这棵“现象级树”又给城市文旅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一、一棵树的吸引力

“这棵树究竟有啥吸引力?”不少人对“孤独的树”莫名走红一头雾水,有人调侃,“这是老天追着赏饭吃”。

“孤独的树”出片率很高 图源:小红书用户@青岛随手拍

“颜值即正义”:一键出片的魔力。“往那一站就是大片”“非常好拍”“网红机位名不虚传”……游客们毫不吝啬对它的赞美。“孤独的树”背靠无垠碧海,静静伫立于两幢居民楼之间,树冠舒展,周边遮挡物少。居民楼体硬朗笔直的线条恰好将树框成画面的焦点,而树前的长椅则延伸了空间的纵深感,仿佛一个天然的画框。

碧蓝澄澈的海面、苍翠欲滴的枝叶、明黄的墙面与朱红的长椅,鲜亮的四重色调浑然天成,随手一拍就充满故事感——“景致美+出片率高+氛围感拉满”,正是它走红的原因之一。

不少观众来青岛复刻网剧《当我飞奔向你》的同款镜头 图源:小红书用户@是小白

“文艺又浪漫”:同款故事的共鸣。社交媒体上,“孤独的树”关联度最高的标签,当属网剧《当我飞奔向你》的取景地。这部热播网剧讲述了少男少女的青春故事,青涩的情节,浪漫的场景,引得不少观众奔赴青岛“追寻少年时的梦”。

在《当我飞奔向你》一剧中,“孤独的树”奉献了这样的名场面:斑驳树影随风婆娑,男女主静坐在长椅上,眼神中流转着欲言又止的心事。这组镜头引得大批游客前往取景地——或静坐树下,或模仿角色的动作神态,“沉浸式打卡”让他们仿佛成了“剧中人”。

“孤独的树”成为不少网友情感共振的载体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庞摄影铺

“一起来上头”:情绪价值的传递。“所谓孤独,不过是城市给予我们与自己对话的温柔借口”“站在树下,我在等风,也在等你”……短视频创作者用镜头捕捉树的视觉冲击力与浪漫质感,而“种草”达人则以文字赋予其更多情感内涵。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这棵树的情感叙事——有人借树抒发内心的孤独,有人将其与爱情联结,有人认为孤独的树自带高级感,还有人纯粹享受树下的松弛氛围……当“孤独的树”超越自然属性,成为情感共振的载体时,便成了“社交货币”——人们在此寻找共鸣,更热衷传播分享这份共鸣。


二、当一棵树成为流量入口

“孤独的树”的爆火,偶然中有必然,清晰折射出文旅市场新趋势。

有网友专门飞到上海,只为寻找电视剧《繁花》里宝总和汪小姐吃排骨年糕的店

“游头”更“多元”:小众目的地崛起。

“孤独的树”的走红方式并非个例。去权威化、追求新奇独特的网络文化,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让大家热衷于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众景点。

像是到上海寻找电视剧《繁花》里宝总和汪小姐吃排骨年糕的店,只为感受剧中同款氛围;专门飞往云南,只为品尝当地别具风味的一杯咖啡;因为一个热门“机位”,便奔赴郑州打卡拍照……

从一座城、一处景点,到一家咖啡店、一个机位,年轻人奔赴一座城市的理由正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这背后是旅游需求的深刻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全域打卡,而是更加注重在旅行中获得好看、好吃、好玩的极致体验。

这些变化也有力地驱动着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今,老旧街区的咖啡香、社区剧场的烟火气等,都是来此一游的理由,进而催生出新的文旅增长点。

此前,各地文旅账号加入到文旅宣推热潮中

“安利”促“裂变”:社交媒体重塑文旅营销。

“孤独的树”的爆火路径具有代表性:网友自发“种草”,在社交媒体上持续输出内容、制造话题,成为城市文旅IP的共创者。在一篇篇种草笔记、攻略分享中,“青岛孤独的树”等相关词条登上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近千万。此前,天津跳水大爷、天水麻辣烫等爆款的传播轨迹也如出一辙。

社交媒体时代,以“两微一抖一书”为代表的社交传播媒介在地方文旅走红出圈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话语权分散到大众游客手上,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人人都可能成为“爆款推手”。

爆火的围炉煮茶、反向旅游、City walk等新玩法,情绪价值占据主导因素

“钱包”看“心情”:情绪消费驱动“说走就走”。

社交媒体上,“为一棵树飞一趟青岛”的体验分享屡见不鲜。这种看似“非理性”的消费,放在以前或许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放在当下,却不稀奇。

此前爆火的围炉煮茶、反向旅游、City walk等,它们看似各有千秋、大相径庭,实际上其内核出奇一致——在这些新玩法中,情绪价值占据着主导因素。情绪正演变为一股强大的消费动力,影响着消费者做出“说走就走”的决策。


三、一棵树的爆红启示

社交媒体时代,热门景点的定义正被重新解构,越来越多的非传统旅游资源正以破圈之势,一夜之间晋升为千万游客争相奔赴的热门目的地。这种现象级转变背后,为文旅行业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在青岛U·SEA奇幻海世界,游客利用AI和MR技术,走进虚拟空间,开启海洋冒险

“场景化叙事”,引人入胜。

一个精彩的故事往往就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关键密码。因此,谁拥有超强的“故事力”,谁就能在打造文旅目的地的赛道上抢占先机。

不过,讲故事容易,讲好故事不易。“场景化叙事”不啻为一个有效手段——不仅可以营造沉浸式体验,激活文化内涵,还能增强情感连接。

比如,挖掘文化内涵构建场景。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将5000年文明解码为玉琮探秘、稻作体验等故事性场景,成为引客利器。

又如,借助技术手段赋能场景。西安大唐不夜城运用AR技术,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边界,通过扫描雕塑触发全息影像,让游客与“李白”对诗、与“玄奘”同行。

在云南,游客可体验扎染等活动,将短暂停留转化为“文化生产者”的身份体验 图源:半月谈公众号

“情绪化共鸣”,一见倾心。

文旅爆款的底层逻辑,往往隐藏在对情绪价值的精准捕捉中。今时今日,游客不再仅仅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更加渴望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

如捕捉社交情绪。从火热的松弛感露营、到西双版纳雨林深处的自然疗愈工作坊,无一不是用流行的社交情绪解构文旅场景,因而更戳人心。

如创造情感记忆。在福建土楼民宿,住客可参与客家擂茶制作,离店时获赠同款小陶碗及擂茶配方;在云南沙溪古镇,“在地共创计划”邀请游客参与白族扎染、甲马版画制作,将短暂停留转化为“文化生产者”的身份体验。

文旅项目需成为情绪载体——那些能精准击中孤独、怀旧、猎奇等情绪点的文旅产品,终将在流量红海中标注出属于自己的坐标。

“轻量化传播”,抢占流量。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文旅传播不妨以“轻量”突围。如长沙IFS的KAWS雕塑、上海武康路的“蝴蝶结阳台”,它们最初的走红,仅仅是源于一张图片,或是一段不超过100字的分享。

这种简洁、轻松、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既能突出文旅的核心卖点,也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

未来的文旅传播将走向更纵深的轻量化生态。比如,AI生成的动态海报、AR互动式图文、语音伴游式攻略,正不断拓展“轻量”的边界。谁能用最轻的载体承载最厚重的文化内核,谁就能抢占流量,赢得人心。

天下之大,“诗和远方”无处不在,为什么人们会向往要去那个叫作“目的地”的地方?或许只需要一棵树而已。

作者:张芝萌 陈乐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