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7月17日至20日,“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高校、文博单位、科研机构等60多家单位共1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自1995年起由山东大学与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开展,迄今已经连续开展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且影响力巨大的国际合作考古项目之一。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聚落形态与演变,探讨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至今,项目已覆盖3800平方公里,发现了超过6000个新石器至秦汉时期的聚落(3500余处遗址)。通过全覆盖调查和聚落形态研究,为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秦汉王朝统一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
研讨会分为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分组讨论三个环节,共举行80场报告,总结和回顾过去30年国内外聚落考古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探讨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主持主旨报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教授沈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荆志淳分别主持专题报告。山东大学、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单位的中外学者围绕聚落考古理论、实践与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经济与社会研究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讨论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既涵盖聚落形态、社会复杂化、早期国家形成等核心理论问题,也包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区域的大量聚落考古案例;同时,科技考古方法和理念在古代环境、手工业生产、生业经济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也成为讨论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学术趋势。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代表实地参观了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山东大学博物馆。
本次研讨会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博物馆主办,《东方考古》编辑部协办。
编辑:张小筑
审核:冯朝晖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