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连城
在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刘村,“旺哥说事”调解团队的工作人员,以苦口婆心做工作著称。
“旺哥”叫田小旺,常年在基层工作,因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说话在理,在群众中很有威信。不管是家庭矛盾还是邻里纠纷,村民都愿意找他评理。
这样的调解团队,在河南农村并不鲜见。乡土中国,历来有“无讼”的价值追求,对“和合”之道的期许,在中原文化中尤为浓重。近年来,针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特点、新问题、新矛盾,河南创造性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给纠纷“清热解毒”,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努力实现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和谐发展。
成立“五老乡贤”理事会,借助老同志们的威望和经验,处理复杂的邻里纠纷,解开矛盾的千千结;推行“板凳法庭”,法官与干部群众围坐农家院,边喝茶边捋是非曲直;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找问题、想办法、解矛盾、达共识……化解矛盾纠纷,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矛盾调解不是和稀泥,关键要解心结。有的接亲现场,女方家属临时要求加彩礼,在网上引发舆情;有的村里矛盾多,村民经常因小事上访……乡村治理中的这些顽疾,如同田垄间倔强的杂草,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与耐心。
就拿彩礼来说。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彩礼数额水涨船高,名目不断翻新,婚俗中的攀比之风苗头凸显。“订婚、房子、车子等都要花钱。”一名乡镇干部曾对笔者说,“农村的婚俗确实需要改改了。”
破除高彩礼陋习,需要从机制、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多管齐下。迈火盆、跨马鞍、拜天地……去年10月,濮阳县16对青年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零彩礼”集体婚礼,简单而温馨,在当地年轻人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婚俗改革中,红娘的作用不可小觑。很多时候,为从中获利,红娘往往哄抬彩礼标准。对此,西平县盆尧镇陈老庄村在县文明办和妇联的指导下,成立了红娘协会,在为爱情牵线搭桥的同时,积极倡导抵制高价彩礼,摒弃攀比浪费、大操大办的婚俗陋习,用看人品、看志向、看家风,取代了传统的“三金彩礼”,成为农村婚恋市场的一股清流。
破陋习、树新风,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心账。加强党建引领,在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针对陋俗陋习,一村一策制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这样才能把新风尚从纸面落到地面。
乡村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治理水平的高低与农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在河南的乡村治理实践中,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推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推动各类资源在基层聚集,方能更好地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种问题。建立治理资源库,把各村能人、乡贤纳入智囊团;开展包片联户,每名党员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民情收集员……化解矛盾纠纷,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探索多元共治的有效路径。其中的关键在于:党组织要当好主心骨,既要用法治定分止争,更要用德治春风化雨。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基层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乡村治理的真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关键在于党员、核心在于党组织。让党建的种子在乡土中扎根,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治理做扎实、把基层政权巩固好,才能在乡村吹起一股文明善治的新风。
在兰考县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看谁家有事都去帮忙,从小事入手与群众“破冰”,渐渐地,“干部一来,人堆就散”变成了“干部到哪儿,群众聚哪儿”,党员干部的威信也树起来了。在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光伏发电、扶贫车间、特色种植……村集体经济壮大之后,就有能力为群众办更多好事实事,党组织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凝聚起来,就能发展得更好;发展越好,凝聚力自然越强。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如今,河南有5.2万个村(社区)、近9800万常住人口,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实现“四高四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重要支撑,是守牢底线、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迫切需要。让党组织的根系深扎乡土,鼓励、支持、引导党员干部的眼睛向下看、脚步往村里走,那些阻碍乡村发展的难题,终将在群策群力中找到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