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楚雄市新村镇林下中药材基地云蒸雾绕、药香氤氲,西叉村村民许春德刚刚采摘完滇红花,又抢抓时令忙着栽种半夏。
“今年药材种植收入不错,超过了一年辛苦种地的收入,真没想到祖祖辈辈守着的山林,现在变成了我们的增收‘宝库’。”见到前来了解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楚雄市纪委监委干部,许春德高兴又感慨。
新村镇森林植被良好,气候温暖湿润,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多年来,到山上采挖中药材成了当地人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然而,因为不懂保护,致使野生中药材越采越少。为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供应不足、数量减少的难题,守护好群众增收致富的经济增长点,楚雄市纪委监委坚持把护航林下产业发展作为监督重点,聚焦林下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干部作风等关键环节开展靶向监督,通过台账式管理、清单式推进、对账式销号,将护航优势产业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监督事项。
“之前,我们的林下种植管理技术落后,加之山高路远,销售渠道不宽,根本不赚钱。后来,纪委监委督促相关部门帮我们打通了堵点,找到了销路,现在根本不愁卖。”许春德一边给刚栽的半夏浇扎根水,一边高兴地向纪委监委干部介绍他们的中草药从“藏深山”到“销全国”的发展历程。
此前,楚雄市纪委监委开展蹲点式调研、收集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时,不少群众反映,由于技术保障不到位、销售渠道不畅通、价格不稳定,村民对林下产业发展持观望态度。市纪委监委深入了解情况后,以“点题式”监督推动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严督“资金关”“服务关”,破除政策执行“中梗阻”,推动相关部门和企业搭建好订单下放、基地种植、技术指导、辐射带动、统一回收、保底收购的“一条龙”服务平台,帮助老百姓获得土地流转租金、专家科学指导、种植收益、就近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等多重效益,以一体化的产销模式,打开销售渠道,解决农户顾虑,增强种植信心。
去年药材丰收后,许春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又流转了40亩林地,种植了半夏、黄精、重楼、草珊瑚等中药材。面对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楚雄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及乡镇纪委跟进监督,收集林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针对部分农户反映的帮扶服务技术指导不到位、种植户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市纪委监委紧盯林下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由派驻纪检监察组与农业农村、林业草原、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联合督查组,对生产资料监管、项目资金使用、科学种植技术普及等方面开展联合监督,重点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方式,了解项目验收核查和补助资金拨付情况。聚焦“送技上门”频率及规模,查看技术指导服务是否到位,持续推动职能部门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同时,认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实施“业务闭环+监督闭环”双闭环整改机制,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如今,楚雄市依托国有林场、企业、专业合作社,已建成林下中药材、森林蔬菜种植和林下养殖基地6个,总面积3000多亩,林下种植、林下采集等林下经济已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我们监督的重点。”楚雄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建立林下产业全周期监督体系,紧盯林下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监督质效,以有力度的监督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让深山变“靠山”。(云南日报 通讯员 徐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