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原广州东山口农林菜市场摊主“豆腐阿姨”祁红艳(左)。
选择记者这个职业,来源于在媒体实习时的一次心流体验。
通过沉浸式的采访、写作,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另一个人的生活,拥有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在成为记者的6年里,这种体验愈加丰富:写文字、拍视频、做主播、搞活动,在一次次尝试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在调查研究中走进城市的“后院和角落”,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记者”于我而言,不再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也可以是搭建桥梁的“活动家”、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记录者
用仅有一次的生命解锁多种人生色彩
2019年7月,我正式入职南方都市报社,接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蹲点“科韵路”。
这条路起源于软件业,成名于游戏业,曾孵化出网易、酷狗、佳都、UC、微信、YY等一批科创龙头企业,是广州乃至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一块重要版图。
怎样的精神催生了这片创新创业热土?
带着这个疑问,我将工位搬到了科韵路的核心地带——天河软件园,两周时间内反复穿梭于园区的各个角落,切身体验了一把“游戏人”的日与夜。
提到互联网产业从业者,码农、掉发、加班是很多人脑中会浮现的关键词,但在科韵路的400个小时里,我看到了游戏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的忧患意识、实干务实、创新求变的精神。
走访多家成长壮大于这一片区的企业,我记录下一片西洋菜菜地变身工业园、产业园再到软件园、科技园的全过程,也让“科韵路精神”被更多人知晓。
“这个稿子反映了我们真实的一天。”真实的记录引发了群体的共鸣,给初入职场的我带来了成就感。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任意门”,满足了我对人的兴趣和对世界的好奇。
之后的几年里,我穿梭于康乐、鹭江“制衣村”,记录下开年招工的大潮;游走于CBD区域内星级酒店,请星厨带你一步到“胃”;走访非遗“新生代”,探寻传统与现代融合之道。
有好几次,为了把采访做成做好,我在网络上看完了采访对象的所有信息,做好采访提纲,提前半天在他出没的地方“蹲点”,等待他抽出时间坐下来谈一谈。
虽然也会遇到失败,但成功带来的欣喜更胜一筹。与不同群体对谈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用仅有一次的生命解锁多种人生色彩。
“活动家”
团队协作办实事,练就“十八般武艺”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城市陷入紧张,透明公开的信息成为治愈恐慌的良药。几乎每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成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桥梁。每隔一天,我都会出现在会场,期望能“快、准、狠”地传播一手权威消息。
记者不仅是记录者,也是“社会活动家”。当时,南都“云集市”应运而生,集部门之力整合各类资源办实事,为湖北潜江龙虾、枝江玛瑙米直播带货,帮助非洲客商云逛广交会。
如果说,写稿是单兵作战,办活动则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
与前线记者对接,探寻舌尖上的“枝江玛瑙米”诞生全过程;带着非洲客商的需求化身“落地导购”,奔赴珠三角的制造厂车间直播“探厂”……那段时间,我一边写活动策划,与嘉宾沟通发言方向;一边跟进文案、海报、视频制作,深入厂房带客商“云看货”,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2022年,这些“武艺”再次派上用场。我参与承办广东省家庭家教家风展,不仅要精选来自广东各行各业的40位先进典型人物,还要采访挖掘背后的家风故事。
展览中,一张拼贴而成的全家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这张全家福的主人公是王烁,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因公殉职。由于工作繁忙,他始终没能留下一张全家福,后来家人为了怀念他,合成了这张全家福。
开展时,我邀请王烁的妻子吴霞来到现场观展。这是她第一次参与公开活动,讲述丈夫王烁的故事,其间几度哽咽。“期望等孩子们长大后,看到这些资料,知道他们的爸爸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一名优秀的医疗工作者,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后来,这些故事被制作为视频课件,在“云”端永远留存。
推动者
“第二落点”独家视角,让硬新闻更有力量
随着工作技能的熟练,我愈加渴望跳脱出短平快浅的信息,抢占“第二落点”的专业性、调查性报道。
2024年7月,我收到一个小区宽带遭垄断的投诉,了解事情经过后联系相关政府部门,事情很快便得到解决。没想到报道发出后,引发了一系列住宅、写字楼宽带相关问题的“报料热”。
如果说小区住宅宽带垄断伤害的是住户的利益,那么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的宽带垄断乱象,影响的便是城市的营商环境。
我和同事历时两个月化身“老板秘书”,暗访广州市多个重点区域的商务区、工业园区,披露宽带安装“最后一公里”遭垄断乱象。话题一经推出便登上全网热搜,推动多部门发力整改整治。
舆论监督并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走进城市的“后院和角落”,发现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然而近三年来,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背后,各省发布的取消企业高新技术资格案例也层出不穷。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企被取消资格?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不仅要从海量的数据中抽丝剥茧出共性问题,还要深入了解企业对于现有政策的“心声”。
那段时间,我的电脑轮流切换三个表格,记录着近三年全国、广东省、广州市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企业的详细情况。找采访对象更是难上加难,只能用笨法子,循着企业的公开信息一个个打过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拨出的126个电话里,有7家企业接受了采访,带我从企业的视角,看到高企孵化、认定、培育上的短板和不足。
客观扎实的调查研究、“第二落点”的独家视角,也让硬新闻更有力量。有一相关单位看到报道后称,“这个报道很扎实”,这是我最有获得感的时候。
在这6年里,有过迷茫和挣扎,但如果一切重来,我依旧会选择成为一名记者,希望未来,我也可以一直写下去。
采写/供图:南都记者 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