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推介近来成为地方展示魅力的一个窗口,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吸引游客,在营销方式上不断创新,有的扮古风、有的“秀”双语、有的展才艺……但是,凡事讲个“度”,所谓过犹不及。(据《人民日报》5月6日报道)
当几位乡镇干部在油菜花田尬舞的视频登上热搜后,基层干部的文旅短视频内卷似乎突然有了“参考答案”,一时间,竞相模仿。有的在玉米地里模仿网红手势舞,有的顶着烈日对口型唱流行歌,更有甚者剑走偏锋,从俊男靓女的媚俗化表演,到搞怪扮丑的庸俗化套路,再到肤浅浮夸的娱乐化宣传,画风逐渐走偏、举止愈加出格……这场从田间地头蔓延开的乡镇干部引流内卷,折射出基层数字化转型中的深层焦虑。
当“粉丝量”“点赞数”成为硬指标,文旅推介正在异化为一场没有终点的数据竞赛。
从推出“干部短视频周更计划”和创意视频考核举措,到乡镇干部们跟风在镜头前背诵网络热梗,这种以流量论英雄的导向催生出诸多荒诞推介场景:千年古村的文旅宣传重点不是建筑艺术而是“擦边”变装,传统非遗技艺的展示让位给了魔性BGM卡点舞,文旅推介也从文化叙事转化为流量游戏。
这种现象背后是文旅发展焦虑和无效内卷的集中投射。有的基层干部明明知道,跳网红舞和本地文化没关系,但为了传播数据,便无底线迎合。当流量焦虑压倒文化自觉,文旅推介就成了“命题作文”——既要嵌入山水田园的在地元素,又要符合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偏好,最终催生出大量“穿着汉服跳街舞”的怪象,被网友戏称为“自嗨式”闹剧表演。
有的村干部为拍摄“悬浮茶馆”特效视频,将百年老宅的雕花窗棂替换为LED屏;有的古寨为打造“网红秋千”,砍伐了村口三百年的树……这种饮鸩止渴的流量追逐,暴露出文旅发展中的认知错位:把文化资源简单组合等同于短视频素材,将历史积淀粗暴解构成15秒的视觉刺激。
真正的危机还在于对文化阐释权的让渡。当某位镇长用“绝绝子”“YYDS”解说本地非遗技艺时,民间老艺人在镜头外欲言又止;当村支书用“家人们谁懂啊”介绍古法造纸时,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正在失去原本的文化内核。
当各地文旅还在使尽浑身招数内卷时,破“卷”之道实则在山水之外。
破解内卷困局需要重塑价值坐标。江西某古镇放弃跟风拍摄变装视频,转而培训村民成为“乡土解说员”,让游客在豆腐作坊里听得出石磨转动的历史回响;福建渔村停办网红音乐节,转而打造“海蛎壳艺术工坊”,让废弃贝壳变成讲述海洋文明的载体。文旅经济的生命力不在滤镜里的完美人设,而是真实可触的文化肌理。
可持续发展的文旅融合需要构建“文化+”模式。当榕江“村超”引爆全网时,同步推进的是足球培训基地建设和酸汤鱼产业链升级;当沙县小吃成为文旅热门IP后,配套落地的是小吃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远比数据面板上的百万点赞更有价值。
站在乡村全面振兴与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交汇点,有的基层干部需要重新理解“流量”与“留量”的辩证关系:文旅营销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转瞬即逝的网络热点,而是构建可持续生长的文化生态;不应止步于数据指标的简单量化,而应建立涵盖文化传承度、游客满意度、民生改善度的多元评价体系。
当我们的乡镇基层干部放下跳网红舞的执念,或许会发现,最动人的文旅IP密码,早已写在村志族谱里,刻在古老非遗技艺中,藏在每张老百姓真诚的笑脸上。(刘 萍)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