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4月16日,应急管理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局长范朝晖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该预案在应急预案体系中处于统领定位,适用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工作,指导全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局长范朝晖。图片来源:应急管理部官网
据介绍,应急预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方案。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实施以来,在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防范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朝晖表示,近年来,应急管理实践不断丰富,各类风险耦合、链发对应急指挥体系、信息报告、协调联动、应急保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发事件应对面临新的形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突发事件应对组织指挥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能也作了相应调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势在必行。
“《总体预案》修订印发,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范朝晖具体介绍了三方面意义。
一是党的创新理论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生动实践。《总体预案》着眼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局,结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际,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党的创新理论运用、转化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制度措施,确保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地。
二是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总体预案》充分吸收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力量、物资保障等方面改革创新成果,总结固化现场指挥、风险防控、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更完备、更稳定、更实用的制度保障。
三是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必然要求。《总体预案》着力强化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在制度、信息、资源、响应和行动等方面的整体协同联动,加强部门间、军地间,以及跨灾种、跨区域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资源协调和响应联动,实现各类应急资源和力量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