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迎宾、泡茶、冲咖啡、写毛笔字……会场内外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无疑成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新年伊始,随着DeepSeek和宇树科技人型机器人的爆火,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备受关注。人形机器人何时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未来3-5年人工智能值得关注的方向有哪些?如何培养“小天才”型创业者?大众新闻记者就此专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王田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受访者供图
解码从0到1的小天才创业和从1到10的高管创业
王田苗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从本质上来理解,应该强化高质量的前沿基础研究,因为有成果才有转化的可能。基础研究在通向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产教融合,需要市场和产业的需求拉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转化的机制、转化的人才,以及资金链、产业链。
他认为,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生态正在往好的方面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比如强化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强调耐心资本,并且充分发挥国家在软硬件结合领域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优势,以及大力推动培育技术经纪人等方面。
“无论是宇树科技也好,还是其他的年轻公司也罢,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小天才’们以饱满的热情,敢于颠覆原有技术的精神,进行创新,这是难能可贵的。”王田苗称。
王田苗认为,小天才创业者是颠覆原有的技术路径和产业生态的创变者,他们更善于“从0到1”的创业。而在转化生态中还有一支力量称为“高管创业”,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产业经验、全球商业视野,并且具备企业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强,善于把原创成果和产业直接对接,对产业的长链条资源整合能力非常强,因此他们善于进行“从1到10”的创业。
王田苗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政策,从主体转化环节开始,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等的协同对齐与有力支撑,就显得愈发重要。
工科老师不应闭门造车,需具备一年企业工作经验
在人才培养方面,王田苗强调应该因材施教。如果学生有志于开展技术研究,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上书架、载入专著和期刊,应该给予激励;而对于另一部分愿意与企业交流合作,愿意到社会中实践的人才,同样应该鼓励他们把技术研发的成果上到“货架”。
同时,他认为教育者如果从事关键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应该更多去聆听产业和市场的需要,而不是闭门造车。他提出以下两个路径解决问题:一是推动产业更多地支持高校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引领学生投身于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二是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项目制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交叉学科的理论成果如何从样品转化为产品,并最终服务于客户。
王田苗特别指出,希望工科院校的老师,尤其是博士毕业后进校任教的老师,应该要有一年的企业工作经验,而不是毕业以后仅凭高水平的论文就留校任教。因为在工科领域,若缺乏企业经验,会容易在指导小天才创业者时出现知识、见识以及对愿景理解上的偏差。
未来3-5年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有望引领世界
王田苗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技术体系和相应的供应链标准都没有完全形成。技术相应的供应链标准也没有形成,各国都在探索之中。
他指出,在具身智能或者被称为“机器人+人工智能”的行业里,首先应该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及数学、材料、生化、工程、人文,甚至工业的设计。通过在工业、商务、消费的产业需求,共同聚焦到高价值的顶端,才能形成中国的创新链主,从而由链主“牵动”供应链体系,再由供应链体系共同定义标准。
高端价值链主可能诞生于大模型、智能体代理和具身载体等方向,也可能在具身智能相关的核心部件如传感器、减速器和电机等重要领域诞生。链主形成后,产业内应构建相应的评价、分类测试和中试等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快速进入工业、商业、国防和科学实验等领域。
他强调,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更需要人才培育来支撑创新。再匹配相应的产业和资金,包括耐心资本等,未来3-5年,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领域将有望形成系统性的变化,甚至可能引领世界。
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还有一段距离
“随着高效制造时代的来临,推动具生智能大踏步进入工业、商务、特种行业及其他行业。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是一个时代的浪潮。”王田苗认为,从科学研究的进展来看,人形机器人和电机、大模型的融合比想象的要快,无论是美国的特斯拉,还是中国的宇树、银河通用等等。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王田苗表示:“有人认为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可能在整个人工智能加机器人的范畴,比如说1000万台或者5000万台,我觉得这是从乐观考虑,实际上它的比例可能只有10%左右,叠加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可能是20%。”
“就人形机器人本身来说,我一直认为它的灵活性和运动性是首要支撑。当人形机器人进入消费市场,比如应用于养老、看护小孩、工厂作业等场景。从现在的实验情况来看,智能大脑或许能实现较高的灵活效率,然而就机械的操作性来看,特别是双足的人形机器人,比我们想象中要难。此外,对于新技术进入新产业而言,要保证稳定操作的效能,安全和成本才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他指出。
王田苗强调,大家对人形机器人的理解就是,它是一个新物种,它属于具身智能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会在未来十年走入到我们的工业和特种行业。我们需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它,认识到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需要时间的验证。
而对于人们希望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看护老人,收拾家务,王田苗认为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具身智能,更多目的是代为人类做危险、单调、重复的工作,或者是延伸至人类很难到达的窄小空间、细分领域甚至外太空。而整个具身智能的技术形态、理论定义还是分散发展的,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王田苗认为,模型容易标准化、规模化,芯片、端测芯片,以及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也相对容易,但具身智能的载体却是多样化的,难以在短期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总之,从社会、人性以及技术体系的角度综合来讲,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还有一段距离。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北京报道 经纬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