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书记的话
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贵州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将持续创新旅游业态、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全力营造良好环境,让“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更具魅力、更具品质、更具商机,让更多人共享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机遇。
积极探索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石培华
贵州文旅体融合优势突出,近年来文旅体融合取得瞩目成就,淳朴乡情与竞技运动交织成歌、传统节庆与现代赛事交相辉映,快乐运动、纵情山水、畅享文化、多元体验、穿越时空,探索出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文化、体育、旅游、康养等领域融合发展,已成为贵州消费新增长点,成为“多彩贵州”新名片,初步展现出了贵州旅游新风采。贵州是首批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截至2023年,全省建成生态体育公园104个、汽车露营基地100个、创建32个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4个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2个体育特色小镇,授予24个体育旅游示范县、40个体育旅游示范点、培育11条体育旅游黄金线路,获批全国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条,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产业示范基地、产业示范项目、产业示范单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9个,国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34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105项次。

游客在毕节市大方县崔苏坝露营基地体验热气球。 王纯亮 摄
贵州如何进一步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需要进一步挖潜力、扬优势、补短板,抢占发展新赛道,围绕山地特色,深化推进“文旅体+”多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将文旅体融合作为凸显生态优势促进绿色发展的突破口、促进贵州文旅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新引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进一步高质量打造“户外运动天堂”。贵州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1100米,全年气温适宜、夏季舒适凉爽,山形地貌丰富多样,拥有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适宜全年龄人群参与体育旅游。有着极其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和场景,遍布山峰、峡谷、峰林、天坑、地缝、河流、石沟、溶洞、瀑布等奇观,具有打造漂流、蹦极、攀岩、露营、徒步、登山、马拉松、飞越丛林、垂钓等户外运动得天独厚的优势。重点针对三类文旅体重点客群(热衷体验户外运动“Z世代”青年群体、体育研学中小学生群体、运动康养的中老年群体),针对“竞、健、闲”三类市场人群,重点发展“3+5+1”体育旅游运动分类体系,即“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民族民间运动”3项重点发展运动、“冰雪、航空、汽摩、健身养生、时尚”5项特色运动、1项竞技体育旅游。加快发展山地运动+避暑休闲、山地运动+山水观光、山地运动+养生度假旅居等文旅体融合新业态。

游客在黔东南州黄平县野洞河镇漂流景区漂流游玩。 陈孝新 摄
着力打响世界级户外运动旅游品牌。其一,充分利用“万桥飞架”独特场景,打造蹦极、极限运动等世界一流户外运动旅游产品。目前建成高度排名世界前10名的桥梁中贵州有4座,排名前100的桥梁,贵州有近一半,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其二,利用天下奇洞汇贵州优势,打造洞穴文旅融合产品。“洞”是贵州最具标志性的世界名片之一,贵州有上万洞穴,创新各类“洞”游新玩法,可成为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其三,充分利用贵州水系和地貌优势,着力打造各种不同特色的漂流等水上运动文旅体融合产品,打造中国乃至世界漂流旅游首选目的地。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等大水系构建了贵州水上户外运动重要纽带,河流、湖泊、飞瀑、温泉等资源丰富,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地下暗河四通八达,“显山不露水”,适宜开展丰富的水上运动及康体养生。其四,打造登山、马拉松、骑行和徒步、户外拓展等产品。大娄山、苗岭、乌蒙山、武陵山等山脉,山高谷深,险峰、峡谷、天坑、峰林遍布,具备开展山地体育旅游的绝佳条件。其五,开展山地航空运动,依托喀斯特地貌条件,利用天坑、峡谷等高落差开阔空间腹地,开展热气球、动力滑翔、翼装飞行等航空极限运动,和跳伞、空中漫步、高空秋千等网红体验项目。
进一步做大“村”字号IP。贵州近年来涌现了“村超”“村BA”“村T”“村马”“村艺”“村歌”等系列“村”字号IP,探索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打开了文旅体“超快乐”新价值。应争取国家支持贵州举办全国“村博会”和建设“村交所”,创新构建乡村振兴全国展示交流发展平台。加快深化贵州足球和篮球两大球文化和产业发展,建设足球小镇和篮球小镇,加快发展足球和篮球等球类生产制造,并创意推进足球和篮球生产与非遗结合,拉长足球和篮球产业链。
加快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贵州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如赛龙舟、丢花包、抢花炮、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竞技性,还展现出独特民族风情。同时深化打造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贵阳国际马拉松赛、“四渡赤水”国际激流纵渡挑战赛、中国·赤水河谷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坝陵河大桥低空跳伞国际邀请赛、中国·梵净山世界龙舟锦标赛等著名赛事。加快发展不同类型的贵州乡村振兴文旅体融合基地,进一步打响“和美乡村”民间体育赛事旅游品牌,打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文旅体融合赛事,赋能乡村振兴。
红色赋能文旅体融合。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长征,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贵州又是长征中的伟大转折发生地。用国际眼光挖掘与世界其他国家和世界人民的情感纽带和情感价值,打造具有世界吸引力的长征、抗战等文旅产品。依托优美险峻的大娄山自然资源及全国独树一帜的红军长征资源,串联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黎平会议旧址等重要节点,整合“长征线路体育拓展线路”等产品。突出红色娄山关、赤水河谷等红色资源特色,开展激流纵渡、徒步越野等文旅体融合项目,合力打造“万里长征”品牌。
进一步打造文旅体融合发展集聚区。进一步打造“万峰林山地户外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赤水河谷户外体育旅游区、环雷公山民族体育旅游区”三大引领核心区。打造“大黄果树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贵阳—贵安城市体育旅游区、海龙屯军体户外体育旅游区、凉都避暑—冰雪体育旅游区、环梵净山户外康体体育旅游区、百里杜鹃山地休闲体育旅游区、天坑山地户外极限体育旅游区”七大特色区域。此外,依托自然和文化等线性廊道,打造全省六条体育旅游发展带,即喀斯特极限体育旅游带、红色拓展体育旅游带、民族体育旅游带、乌江水上体育旅游带、武陵康养体育旅游带和亚高原避暑冰雪体育旅游带。通过“六带”和“十区”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文旅体聚集区,构建贵州世界级文旅体目的地。
加快发展文体康旅装备制造业。文旅体融合发展在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专业化发展时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要充分利用文旅体消费动力和带来的丰富场景,加快培育配套的装备制造业。依托贵州三线文化及航空零部件产业制造基础,引入专业体育器械及精尖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航空运动品牌。借助户外运动引入缆车悬索、自行车、低空等户外装备制造业和维修改装业,激活具有山地和民族特色的体育工艺品加工业。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关于支持文体康旅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重点推动文体康旅产业园建设,成立产业基金为文旅体康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专项金融支持。
加快培育做大文旅体经营主体,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教发展。深化文旅体融合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文旅体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延伸产业链和利润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企业实现垂直、细分、专业发展,鼓励各类中小微文旅体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培育文旅体社团协会、俱乐部等专业组织发展。加快文旅体融合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文旅体融合更出彩。
打造全年候文旅体融合胜地。发挥贵州山地地形和气候优势,打造多梯度文旅体融合胜地,打造适宜不同季节的文旅体融合产品,打造四季赛事和文旅体融合新业态,形成贵州全年化、专业化、层次化的体育赛事节庆和文旅体融合产品业态体系,实现节赛相融、全年无休、全民参与、全面引爆的全周期全客群体育旅游氛围,使多彩贵州实现月月有节、全年无休的多彩户外运动嘉年华。以深化文旅体融合为红线,串起贵州万山千水、千乡万村、文化千岛,激活贵州多彩山水、多彩文化、多彩风情、多彩奇观、多彩生活、多彩生命,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作者为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A1岗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脉铸魂·体旅融创:
透视文旅体融合发展创新之道
杨春宇 宋卓远
当前,在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升级双重驱动下,文旅产业正从单一观光向“文旅深度融合+多元休闲度假”复合模式转型。贵州依托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山地运动传统与喀斯特地貌奇观,开创了“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三维共生的新型文旅品牌。实现了从“村BA”的全民狂欢到“村超”的破圈传播,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旅游场景的虚实融合,贵州正以创新实践为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贵阳路边音乐会。 赵松 摄
牢记嘱托传承文脉,文旅体融合共创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贵州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保护双管齐下,在民族文化维度,形成“赛事即展演、场景即传承”的新型传承保护模式,台江“村BA”融入苗族“吃新节”等传统庆典芦笙舞、银饰展示等文化元素,使赛事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超级IP;在红色文化领域,打造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四渡赤水经典战役,开发“重走长征路”研学课程,2024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网络媒体曝光量突破5亿次,实现红色基因的时代转译。此外,贵州把握山地省情发展户外运动天然优势,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赛事形成互补,截至目前,“村超”话题综合浏览量接近1000亿人次。体育赛事成为文化消费的沉浸式场景。贵州文旅体融合实践探索表明,文化基因活态转化和再创造需以现代需求为导向,而体育场景的多元重构则为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了动态载体,为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
“两山”理念兴业态,三效协同强县富民。贵州把握文旅体深度融合,以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实施“兴业、强县、富民”协同发展战略,将“村”字号IP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推动乡村赛事向超级IP升级。榕江“村超”持续火爆,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明显,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同比增长28.64%。榕江通过县城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的系统重构,用实践印证了关于生态经济效益转化的科学论断,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金山。其次,肇兴侗寨打造“日赛村BA+夜演村晚”全时态场景,白天举办侗族摔跤、抢花炮等传统体育赛事,夜间转为歌舞文艺实景演出,并开设“村创市集”展销蜡染电竞外设、酸汤鱼预制菜等衍生品。2024年肇兴侗寨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形成“文化-体育-旅游”共生共荣的产业闭环。
IP矩阵筑产业根基,文旅新品牌促消费新动力。贵州深入践行“强化品牌意识”“做强做大民族品牌”,创新打造“山地秘境·多彩贵州”新品牌,构建IP价值转化的山地文旅体融合新范式。IP价值转化维度,首创“核心IP裂变-衍生IP增值-全域IP共振”三级驱动体系。核心IP裂变以现象级“村超”“村BA”双IP为战略支点,打造一批“村”字号文旅IP,构建联动民族文化与体育赛事品牌矩阵。衍生IP增值,依托“黔绣工坊”“酸汤工坊”等子品牌,推动产业化。三都水族自治县以“村马”赛事为核心,联动端节赛马、水族刺绣等非遗体验,2024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酸汤、刺梨果脯等农特产品销售增长35%。黄平县则通过“支支串飞”首站游品牌,将旧州飞行文化与苗绣、酸汤美食结合,形成“低空观光+非遗研学”消费链。全域IP共振,打造贵阳“红飘带”,通过《伟大征程》《多彩飞越》等沉浸式演出,联动遵义会议会址、黄果树瀑布等19个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花都里·化屋野奢度假营地。作者 王纯亮 摄
文旅体融合促内需,高质量循环绘新景。贵州创新构建文旅体消费共同体,以三大市场运营策略实现“流量-留量-销量”转化。明星效应赋能文化IP,以跨界联动撬动传播裂变。借鉴香港明星足球队“体育+娱乐”模式,策划在黔东南州举办“明星村超友谊赛”,将苗族银饰、侗族大歌融入赛事,收益反哺乡村体育设施。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村超”友谊赛期间,全网同步在线观看流量超过1亿人次,接待游客38.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4亿元,实现“赛事热度-文化认知-旅游消费”全链路转化。赛事节庆化运营,激活全域消费。台江将“村BA”升级为“全民狂欢季”,融合苗族姊妹节,打造“白天赛篮球、夜晚跳芦笙”嘉年华,开设“体育+民俗”快闪市集。短视频+达人生态,引爆年轻化传播。培育侗族歌师、银匠直播带货,逐步形成“内容生产-流量分发-品牌强化”闭环,重塑贵州“潮玩目的地”形象。
优化营商环境筑高地,激活产业动能促融合。贵州以“营商优服+产业孵化”双轮驱动模式为核心抓手,推动文旅体融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制度创新领域,通过“最多跑一次”服务改革大幅压缩审批时限,金沙政务服务大厅推行“三减一降”改革,将135项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92.89%。主体培育方面,以政策扶持与业态创新双轨并行为路径,释放消费潜能。规模扩容,2024年新增星级饭店25家,旅行社数量较2019年增长近一倍,计划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涉旅企业100家、引进头部企业5家以上;业态创新,支持“支支串飞”“小车小团”等新业态。黄果树旅游区引入低空飞行项目,推动低空经济,创新业态,实现产业高效协同,2024年吸引12万人次体验,营收达1250万元。服务升级方面,推动实施软硬协同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游客体验。一方面强化软实力,铜仁市司法局为164家文旅企业提供法律风险排查,化解合同纠纷120起,涉诉率下降35%。另一方面升级硬设施,改造景区步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善“一场三站”至景区的交通接驳体系。
把握时势育人才,数字基建惠民生。贵州以“科技普惠民生、数字激活传承”为实践路径,通过智慧基建与数字人才双轮驱动,书写出文旅体协同发展的民生答卷。智慧基建领域,贵州构建“交通即体验·体育即服务·数据即资产”的基础设施逻辑。交通设施文旅化,针对榕江“村超”期间交通问题,部署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实时调控车流并开放学校、村委停车场作为共享驿站,集成AR导航与自助票务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接待能力;体育设施模块化,雷山推广可拆卸式攀岩墙与智能篮球架,通过数字化平台预约与村民分账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投资+村民参与”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数据资源资产化,搭建省级数字孪生平台整合景区人流、非遗工坊产能数据,支撑文旅体项目动态优化,实现文化体验的精准适配。数字人才培育方面,贵州构建“育用一体”培育链。成立“元宇宙文旅实验室”,以西江千户苗寨VR沙盘为教学场景,模拟赛事策划与非遗IP运营,助力优秀方案直接落地;联合腾讯、快手等企业开设“区块链IP衍生品设计”微专业,帮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证成为“非遗数字策展人”,推动非遗技艺数字化转化;创新“飞地孵化”机制,在贵阳大数据城设立创客实验室,选拔村寨青年参与“村BA元宇宙赛事”开发,返乡后带动本土团队承接数字化运营项目。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策划制作 张莹
编辑 徐吉欧 秦文竞 王瑶
二审 杨春凌韦一茜 王塬钧
三审 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