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叶滔:让小菌菇开出奋斗的青春之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8:34:00    

新华社

在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的广西汇菇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整齐排列的工厂化培育菌罐好似一排排哨兵,在可调节灯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

“以前我被菌菇带着‘跑’,现在我要带着菌菇‘跑’。”望着这些凝结着奋斗心血的成果,企业负责人叶滔语气坚定地说。

出生于“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县的“80后”叶滔是一名“菇二代”,从小对菌菇种植技术耳濡目染。留学归来后,他曾辗转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持续探索如何将小小的菌菇培育成现代化的大产业。

2022年,叶滔怀揣着“菌菇梦”来到广西贵港,和年轻的团队成员一起,用时两年建成了年产5万吨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不同于传统的菌棒种植,基地采用液体菌种制种、工厂化立体式栽培等技术,每天可接种25万瓶液体菌种。10层高的出菇房内,一天就能采收130吨食用菌,效率比传统种植提升超10倍。

叶滔在出菇房生产车间内检查鹿茸菇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以前父母在林场种菇、卖菇,靠的是汗水和韧劲。今天我们要用科技和品牌,让菌菇产业做得更大、走得更远。”叶滔说。

在贵港市港北区根竹镇的老乡家园,居住着2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户。2023年,叶滔带领团队通过盘活社区附近闲置的33间出菇房,聘用30多名脱贫户进厂务工。在教授种菇技术的同时,也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与社区合作的分红模式更是让社区的1000多人受益。

“以前都是外出打零工,日晒雨淋还没保障,现在出家门就能上班,还多学一门技术,生活踏实多了。”港北区奇石乡奇石村脱贫户郑幼和说。如今,郑幼和在基地每月能挣到两三千元,照顾家人也更为方便。

叶滔在自动化装瓶流水线检查设备运转情况。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为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种菇行列,叶滔还带领团队在基地周边设置了16个可移动的蘑菇方舱。通过与村集体合作,由公司提供菌包和种植技术,当地村民专心负责种菇,公司收购后直供北上广深等地市场。

“不只是单纯帮扶老乡,我们更要培养‘经济能人’。”叶滔说。据测算,企业每年通过菌菇产业带动周边村集体和群众创收超2000万元。

叶滔不仅带领乡亲们种植金针菇、鹿茸菇、海鲜菇等传统食用菌,更突破了红托竹荪的全流程工厂化种植难题。他和种植专家团队天天蹲守在菇房,通过不断调试红托竹荪的菌种培育、营养配方等技艺,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成功将这“菌中贵族”降服。“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贵族菇’也能更多地端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叶滔自豪地说。

叶滔(左二)和员工在探讨红托竹荪的种植工艺。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现如今,广东、湖南、海南等地的市场都已能吃上贵港产的食用菌,而叶滔则将目标投向了更远的东南亚市场。

“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市场对鲜菇需求旺盛,广西毗邻越南,我们装车将鲜菇运到越南的仓储基地仅需八九个小时,第二天就能让越南人吃上我们的鲜菇。”说干就干,叶滔团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用不凡的品质和稳定的供应链成功征服了当地人的味蕾。

现在,基地每两天就发送一集装箱鲜菇到越南市场,金针菇、杏鲍菇等产品受到越南客户的欢迎。叶滔介绍,2025年基地将计划出口一万吨食用菌到东南亚市场。此外,还将寻找更多海外渠道商和合作伙伴,把菌菇面、香菇酱料等创新产品出口海外。

谈及未来的规划,叶滔充满自信:研发新菌种、开发更多精深加工产品、打造“菌菇研学+乡村旅游”新模式……“父辈种下菌菇产业希望的种子,我们年轻一辈要用自己的力量结出更多的硕果”。

出菇车间里,灯光映照着一罐罐个大饱满、汁水丰富的菌菇。叶滔捧起一簇长满菌菇的菌罐说:“我们要用这小小的菌菇种出乡村振兴美好的明天。”(记者杨驰、邹雨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