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
秋天的寒山渐渐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复一日不停地潺潺流淌。我拄着手杖站在柴门之外,迎着秋风倾听傍晚的蝉鸣。渡口那边只剩下即将西沉的落日,村落里袅袅升起一缕孤烟。又正逢像接舆那样狂放不羁的裴秀才喝醉了酒,在我这如同五柳先生般的隐士面前尽情狂歌。
赏析:
此诗为王维闲居辋川时所作赠友之篇。开篇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以寒秋之景起笔,寒山因暮色而色彩转深,秋水长流不息,勾勒出辋川秋日的宁静与悠远,自然之景跃然纸上,奠定全诗静谧的基调。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描绘出诗人的闲适姿态,拄杖独立柴门,静听暮蝉鸣叫,于秋风中尽显悠然自得,人与景融为一体,体现出其对自然细致入微的感受与陶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落日余晖洒于渡头,孤烟升腾于村落,此句对仗工整,用词精妙,将乡村傍晚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营造出一种祥和而略带孤寂的氛围,被赞为 “诗中有画” 的经典之笔。
末句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将裴迪比作接舆,把自己比为陶渊明,借典故凸显二人的隐士风范与狂放性情,裴迪醉酒狂歌,诗人欣然欣赏,既展现出两人间深厚的情谊与志趣相投,又为这宁静的山居画面增添了一抹豪放与洒脱之气。全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对辋川秋日傍晚景色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与陶醉,以及在这宁静自然中所获得的心灵慰藉与精神超脱。

02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译文:
友人陆鸿渐搬家后虽然住所靠近外城,但仍需沿着野外小径穿过桑麻地才能到达。靠近篱笆边种的菊花,到了秋天还尚未开花。我前去敲门,却没有听到狗的叫声,正打算离开时去询问西边的邻居。邻居告知说他到山中去了,每次回来的时候都已是夕阳西下。
赏析:
皎然此诗围绕寻访友人陆鸿渐不遇展开,却巧妙地勾勒出友人的隐居生活风貌。“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点明友人住所位置,虽近城郭却仍有野径桑麻相伴,暗示其虽未完全与世隔绝,但已亲近田园自然,初步展现出一种半隐的生活状态。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篱边所种菊花尚未开放,一方面点明时节为秋季,另一方面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与高洁隐逸之士相连,此处未开花的菊花更增添了几分期待与神秘,也侧面反映出友人生活的随性自然,不刻意为之。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敲门无声、无犬吠之扰,这一细节描写极为生动,进一步渲染出居所的清幽宁静,无人打扰的寂静氛围,也为下文询问邻居埋下伏笔。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通过邻居之口得知友人山中之行,且每日归来时夕阳已斜,简洁而精准地描绘出友人寄情山水、自由随性、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日常,其行踪不定,沉醉于山林之间,尽享自然之趣。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却在平淡的叙述中生动地展现出友人陆鸿渐远离尘世喧嚣、洒脱不羁的隐士形象,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欣赏与向往,诗中无一处直接抒情,却处处饱含深情,意境深远,余味悠长。

03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译文:
长久以来被官场事务缠身,深感疲惫,有幸被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闲暇时与农田菜圃相邻而居,偶尔也能像山林隐士般自在。清晨耕地翻起带着露水的野草,夜晚划船时船桨碰击溪石发出声响。来来往往都碰不到旁人,只能对着楚天放声高歌。
赏析:
柳宗元的《溪居》创作于其被贬永州时期,诗中看似描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实则蕴含着复杂深沉的情感。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开篇便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与对被贬谪的庆幸之情,“累” 字深刻地体现出官场对诗人身心的束缚与压抑,而 “幸” 字则是一种无奈的反语,背后是被贬后的落寞与自我宽慰。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描绘出溪居生活的日常景象,与农田菜圃为邻,有了几分山林隐士的模样,但 “偶似” 二字又暗示出这并非真正的归隐,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自身境遇的清醒认知与无奈。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对仗工整,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诗人在溪边的劳作与行舟画面,清晨耕地、夜晚行舟,于自然中劳作生息,展现出生活的质朴与宁静,在劳动中诗人也获得了暂时的心灵慰藉。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在这寂静的环境中,诗人无人相伴,唯有对着楚天高歌,长歌当哭,在空旷的天地间抒发内心的孤寂、愤懑与对命运的不甘。
全诗在表面的闲适之下,隐藏着诗人因被贬而产生的幽愤之情,于自然之景与日常之事的描写中,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心境,既有对宁静生活的短暂享受,又有对自身遭遇的悲叹与抗争,是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心灵的真实写照。

04
《行香子・述怀》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译文:
夜晚清朗,没有一丝尘埃,月光皎洁如银。斟酒之时,定要将酒杯斟满。世间的功名利禄,皆是虚幻,徒然让人辛苦劳神。可叹人生如白驹过隙,如击石之火光一闪,如梦中之身般虚幻不实。虽有满腹才华文章,可真正能理解、亲近自己的人又有谁呢?不如暂且快乐逍遥,尽情享受天真无邪的乐趣。何时能归隐归去,做一个清闲自在之人,相伴的只有一张琴、一壶酒、一片溪云。
赏析:
苏轼此词是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自我心境的抒发。
上阕起笔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描绘出一幅清朗月夜、饮酒自乐的画面,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宁静美好的情境,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词人笔锋一转,对功名利禄进行批判,认为其虚幻不实,追求名利只是徒劳地耗费精神,并用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三个形象的比喻,深刻地表达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体现出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与对世俗价值观的超脱。

下阕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倾诉自己虽才华横溢,却知音难觅的孤独与无奈,反映出在现实社会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且陶陶、乐尽天真”,在这种困境下,词人选择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追求内心的快乐与天真本性的释放,展现出其超脱尘世烦恼的精神境界。
结尾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意象,构建出一种闲适、自在、空灵的理想生活境界,是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后内心渴望宁静与自由的强烈诉求,也体现出其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全词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喟叹,又有对自我解脱的探索,词风旷达洒脱,富有哲理韵味。

05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在隐居之地的富足生活,有连绵的松树和竹子相伴,生活所需应有尽有。下阕描绘了山园里儿童偷梨枣的有趣场景,词人不让旁人去惊扰他们,自己在一旁静静观看。体现出一种闲适、恬淡的山居之乐,和《山居自遣》中那种在山中悠然度日,享受自然之趣的意境相似。
译文:
云雾缭绕着茂密的松竹,在这里所有的事情从今往后都已满足。拄着手杖去东边邻居家分取社日祭神的肉,家中酿的白酒刚刚酿成。
山园里西风吹拂着梨枣,顽皮的儿童偷偷地拿着长竹竿去打枣。不要让人去惊扰他们,老夫我在一旁静静地观看。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其隐居山园的生活场景与心境。
上阕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以松竹入景,描绘出居住环境的清幽雅致,松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贞,这里也暗示出词人的品格与追求,“万事从今足” 直白地表达出词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历经风雨后的他在这宁静的山园里寻得了内心的安宁与平和。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通过描写参与社日分肉、家中新酒初成的生活细节,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以及词人融入其中的惬意自在,这种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体会到词人远离朝堂纷争后的轻松与喜悦。

下阕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视角转向山园中的梨枣与儿童,西风起时梨枣成熟,儿童们拿着长竿欲偷打枣,这一充满童趣的画面生动鲜活,使整个山园充满生机与活力,也从侧面反映出山园生活的宁静祥和,没有世俗的勾心斗角与繁文缛节。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词人看到儿童偷枣不但不恼,反而不让旁人去惊扰,自己静静地在一旁观看,这一细节将词人的慈爱、豁达以及对这种纯真质朴生活的欣赏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他在隐居生活中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珍视与对自然人性的尊重。
全词语言质朴平实,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生活画卷,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满足,在宁静祥和的生活表象下,也隐隐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后的无奈与自我慰藉,但更多的是一种随遇而安、乐在其中的旷达情怀。

06
《山居自遣》
——唐・杜荀鹤
茅屋周回松竹阴,山翁时挈酒相寻。
无人开口不言利,只我白头空爱吟。
月在钓潭秋睡重,云横樵径野情深。
此中一日过一日,有底闲愁得到心。
译文:
茅草屋四周被松树和竹子的浓荫所环绕,山中的老翁时常带着酒前来拜访。世上之人没有谁开口不谈论利益,唯有我这白发之人徒然喜爱吟诗。月亮映照在钓鱼的水潭之上,在这秋夜仿佛沉沉睡去,显得格外静谧;云彩横亘在樵夫行走的山径上空,让山野间满是浓郁而自在的情致。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天天地度过,哪里会有什么闲愁能够侵入我的心境呢?
赏析:
这首《山居自遣》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描绘自己山居生活与心境的佳作。
“茅屋周回松竹阴,山翁时挈酒相寻”,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山居图。茅屋被松竹围绕,既点明了居住环境的静谧、雅致,松竹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高洁、隐逸的象征,又暗示出诗人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状态。而山翁不时携酒前来,体现出诗人在山中并非孤寂一人,仍有挚友相伴,在这质朴的人际交往中享受着宁静与和谐,为全诗奠定了闲适的基调。
“无人开口不言利,只我白头空爱吟”,诗人将世俗之人皆言利的普遍现象与自己独爱吟诗的行为相对比。在那个追名逐利之风盛行的社会,人们都热衷于谈论利益,而诗人却在这山间,不顾岁月渐老,执着于吟诗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空” 字看似表达一种自嘲,实则是诗人对自己坚守内心诗意世界的一种强调,在功利的世俗洪流中,他宛如一股清流,坚守着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展现出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月在钓潭秋睡重,云横樵径野情深”,诗人把笔触转向自然景色的描写。“月在钓潭秋睡重”,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 “睡重” 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夜潭边宁静、幽远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种静谧的梦境之中;“云横樵径野情深” 中,“云横” 写出了云彩随意舒展横跨在樵夫小径之上的姿态,“野情深” 则表达出这种自然之景所蕴含的浓郁的山野意趣,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深的热爱,同时也进一步烘托出山居生活的自在与惬意。
“此中一日过一日,有底闲愁得到心”,在这样的山居生活里,日复一日,诗人表示没有闲愁能够扰乱自己的心境。这既是对前文所描绘的宁静生活的一种总结,又体现出诗人在这山居之中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精神境界。他远离名利场的纷争,在自然与友情的怀抱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与安宁,传达出一种豁达、淡泊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欣赏诗作的同时,也不禁对这种远离喧嚣、回归内心宁静的生活心生向往。